新华网天津1月29日专电 近日从上海传来消息,“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卡佛新书诵读会”31日将在上海静安区同乐坊芷江梦工场举行,令人注意的是网络中文译者“小二”将作为嘉宾出席。
随着网络译者“小二”浮出水面,网络译本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民间翻译崛起 网络译作受追捧
新年伊始,“小二”译《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这是继2009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之后,“小二”的网络译作再度正式出版。
网络译者“小二”真名汤伟,本是一名电气工程师,目前是豆瓣网“雷蒙德·卡佛小组”的灵魂人物之一。
“小二”网络译作的热情推介者、《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苗炜认为,从喜欢卡佛的小说到动笔翻译其所有的小说,“小二”俨然是个翻译家。
“小二”说,豆瓣那个“卡佛小组”,刚开始只有3个人,后来增加到50人、100人,现在有180人。
为了满足共同兴趣群体成员间的交流共享需求,作为一股民间力量,网络翻译团体正在崛起。相较于科班出身的翻译“正规军”,网络翻译则更多被称为“局外人”。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2008年全国共引进出版物版权16969种,其中图书15776种。据出版业内人士介绍,一本外文图书的翻译出版要历经选题、报批、寻找发行机构、签订版权引进合同、翻译图书、书号审批等流程。此外,还少不了市场调研、策划推广等环节。有的作品要历时数年,中文译本方能与读者见面。
为满足读者“先睹为快”的意愿,很多像“小二”一样的网络译者将外文经典图书重新诠释;也有一些尚未发布中文版的新书,经民间力量翻译并发布在互联网上。2007年7月23日,在《哈利波特7》英文原版全球同步发行后的第3天,一个由网上60人组成的“哈利波特7吧翻译小组”合力完成了该书的中文网络译本,满足网上读者需求。
“局外人”挑战“正规军” 网络翻译带来翻译界竞争
网络译本的出现,给出版社至少带来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翻译的质量乃至对原著解读的水平;二是出版中文译本的时效性。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担任翻译的黄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了网络翻译现象:“从英语学习与实践的角度,网络翻译让英语学习者有机会通过另外的途径检验自己的水平。”
不同于传统的外文图书译者“单枪匹马”地伏案,网络译者大多是群策群力的“团队作战”。据了解,《哈利波特》的网上翻译小组成员要通过严格的英文水平测试方能加入。为保证翻译的质量,团队成员被分成数个5人一组的小组,每一章的译本同样要经过翻译、修订、校对、终审等多个环节。著名英文杂志《经济学家》的网上中文翻译小组中,不仅翻译、校对、排版、发布等流程分工明确,定期的选题会让整个团队看起来更像一个正规“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英语系教师张凌认为,网络译者队伍的形成会给文学翻译界带来良性竞争环境,“至于诸多年轻译者能否驾驭经典文学作品,这要看具体情况,朱生豪当年译莎士比亚也不过二十几岁,关键还是要看译者的双语功底。”
多方利益应得到保护 网络翻译期待依法规范
网络翻译力量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满足了“快餐时代”的读者需求。但如何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原作者、翻译者和出版者的多方利益,成为网络翻译背后潜藏的更深层次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冲博士认为,互联网的共享性为读者提供了成为传播者的可能性。网络译本冲击出版行业,体现了互联网时代新的双向传播规律,此外也暴露了缺少规制的现状。网络译本现象正在迫使出版社改变传统策略,来满足网络时代的受众对作品时效性及高质量的需求。
有业内人士担忧,互联网的共享性使得网络译本有可能给违法者的抢先盗版行为提供便利。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的王珂律师认为,仅以共享交流为目的的民间翻译行为不构成侵权,“从民法角度讲,如果翻译并上传网络译本的初衷是基于兴趣和学术交流目的,而非以盈利为目的,则行为本身不构成侵权。”
中国文联出版社图书编辑唐女士认为,网络传播速度快、效率高,更新快、成本低,获取便捷,必然会对图书出版行业造成冲击。既然出版行业无法抗拒网络时代的潮流,就应考虑如何与网络合作,达到共赢的目的。(倪元锦)
(本文已被浏览 1284 次)